初阳,金陵。 察言司,掌受四方章奏。 司吏张峰接过驿使送来的公文,勘验之后,确定完整无损,这才接收文书,签给驿使收文凭证。 公文袋拆开,查看公文类型,紧急程度,递给衙署,然后分门别类,按规制递转。 张峰倒出文书,见是两份,也并不觉意外。 在察言司里,别说一次接收两份文书,更多的也接收过。 张峰拿起一份文书,见是写给户部的,便搁在一旁,拿起另一份文书,看了一眼,不由一愣,揉了揉眼睛。 司令王文卿走来,见张峰如此,脸色一沉:“怎么,一大早就没精神办差了?” 张峰瞪大眼珠子看着文书上的字,又抬头看向王文卿,有些结巴地说:“王司令,这,这句容县衙送来的文书,好是奇怪……” 王文卿冷着脸,威严地说:“有何奇怪之处,该放哪里放哪里,这点事还需要本官教你不成?” 张峰无奈,双手捧着文书从桌案后走了出来,躬身道:“这份文书,这里无处安放啊。” 王文卿伸出手接过文书,怒斥:“四方章奏汇聚于此,何曾有一二不可安放?” 张峰退后一步,什么都没说。 王文卿低头看向文书,封面之上赫然写着: 句容知县顾正臣奏事,转呈东宫太子亲启。 王文卿瞪大眼珠子,抬手揉了揉,定睛一看,我去,还真是给太子的文书。 这顾正臣是怎么当知县的,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? 这是奏本,是给朝廷,给皇帝的,怎么能给东宫? 还有,你小子就是巴结太子,想往太子党里钻,也不至于如此张狂吧,公然给太子写文书,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想献媚太子? 地方官员,有事奏知六部中书与陛下,何曾有一人敢往太子府送文书的? 张峰啧啧两声:“这顾知县,还真是一个厉害人物啊。” 王文卿突然想起来,顾正臣不是寻常之人,此人还没去句容,就弄走了一个监察御史和吏部侍郎,在京师也算小有名气。 “哼,再如何厉害,也不能违背朝廷规制。公然献媚太子,投靠东宫,这就是明证,递给皇帝,他难逃一死!” 王文卿严厉地说。 张峰不敢说话。 顾正臣确实坏了规矩,朝堂之上,哪个官员敢公然结交东宫啊,就是胡惟庸胡相,他敢随意扣押地方奏章,也不敢公然结交太子! 这是一件极犯忌讳的事,意味着居心不良。 王文卿性情固执,秉公处事,颇有一身傲骨,拿着顾正臣的文书,就直奔中书省而去。 固执不是傻子,任何文书都得关白中书丞相。 王文卿不敢直接将文书送到朱元璋那里去,那样的结果是彻底得罪胡惟庸。 中书省。 早朝之后,胡惟庸与吏部尚书吴琳议事。 吴琳是个老狐狸,任凭胡惟庸如何暗示,就是不上钩,揣着明白当糊涂:“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王副使欺压灶户,造成一批盐徒,危害河运,现已被陛下革职查办。” 胡惟庸敲了敲桌子,提醒道:“王副使之罪当杀。只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干系重大,不可长期缺员。吴尚书,松江府通判王庸颇有才干。” 吴琳笑呵呵地点头:“松江府的王庸啊,他确实有能力。说来也巧,镇江知府也叫王镛,此人官声不错。” 胡惟庸盯着吴琳这张老脸,向椅子背里一靠,冷冷地说:“吴尚书,我们话不投机啊。” 吴琳起身,拱了拱手:“老了,不善言辞,还请胡相莫怪。” 胡惟庸端起茶碗,猛地吹了一口,沉声说:“本官听闻,上了年纪的人都羡慕陶渊明,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不知吴尚书羡慕不羡慕?” 吴琳双眸微动,脸上的笑意收敛,徐徐说道:“心向往之,身不能至,胡相助我?” 胡惟庸品着茶,一言不发。 吴琳行礼,转身而去。 王文卿刚到中书省,就看到了吴琳一脸不高兴地离开,寻人通报。 胡惟庸看着王文卿,微微皱眉。 此人并不听自己的话,要不然许多文书都不需要递到中书省就能扣下去。 “胡相,这里有一份文书,还需胡相呈报陛下。” 王文卿将顾正臣写给太子的文书递了上去。 胡惟庸扫了一眼,凝眸问:“一个地方知县,缘何会给太子递文书,他难道不知此举会招来杀身之祸?” 王文卿不解,揣测道:“兴许是不适地方,欲求攀附东宫调入金陵。” 胡惟庸摇了摇头:“你还是没说,他难道不知道此举会招来杀身之祸,王司令,你认为顾正臣是个神志不清、做事鲁莽之人?攀附东宫,呵,你太小看他了。” 王文卿有些震惊。 攀附东宫还小看,他还能攀附谁去?东宫上面就一位,就是咱们陛下啊。 “你下去吧,本官需要面见陛下。” 胡惟庸从桌案上又取了一份文书,入宫求见。 华盖殿。 朱元璋正端详着舆图,手指点在是山西朔州位置,对一旁的朱标、沐英说:“徐达在朔州,请旨在山西移民万户百姓至大同周边垦荒,你们认为如何?” 沐英看向朱标。 朱标对军务并不熟悉,谨慎地回道:“父皇,大同乃是边关前线,魏国公所请,想来也是立足长远。若大同周边有民,后勤稳固,则不畏胡虏犯边。” 沐英暗暗点头。 朱元璋看了一眼舆图,沉声说:“长城年久失修,诸多地段已无防御之用。胡虏频频犯边,若此时移民北上大同,一个不慎,百姓可就遭罪了。” 沐英见状,走出来进言:“陛下,山西、北平,有魏国公徐达、曹国公李文忠、宋国公冯胜、卫国公邓愈、中山侯汤和,皆是老将,经验丰富,深谙兵法之道。臣以为,魏国公此时提出移民大同,定是思虑再三,认为胡虏寇边不敢深入,此时正是时机。” 朱元璋瞥了一眼沐英,点了点头:“那就如魏国公所言吧。” 宦官赵恂入殿奏报:“陛下,胡右相求见。” “宣。” 朱元璋卷起舆图,看着行礼的胡惟庸:“起来奏事吧。” 胡惟庸谢恩之后,看了一眼朱标与沐英。 沐英见已无自己事,便行礼离开。 胡惟庸拿出顾正臣的文书,躬身捧过头顶:“陛下,臣弹劾句容知县顾正臣,使奏本,用驿使传私人文书。” “顾正臣?” 朱标眼神一亮,面露喜色,看向朱元璋。 朱元璋盯着朱标,沉声说:“心性还是不够啊,遇事要平和,不可喜形于色。” “儿臣知错。” 朱标恭谨地认错。 朱元璋接过宦官转过来的文书,看了一眼,丢在一旁:“告诉察言司,日后顾正臣所发文书,标明给东宫的,一律送东宫,无需再转中书省。” “陛下……” 胡惟庸虽猜测到这样,可听到朱元璋亲口说,还是有些诧异。 朱元璋摆了摆手:“句容乃朕之祖地,不容有失。太子念及句容父老,敦促顾正臣为民做主,让其奏知句容诸事,并无不妥,可还有事?” 胡惟庸暗吸一口气。 陛下你说这话,咱就不认可了。 虽说句容是你家祖地,毕竟是爷爷辈时期,你爹朱五四埋在凤阳,也不见太子平日里过问凤阳府诸事…… 没办法,你是皇帝,你说啥都是有理。 胡惟庸再次拿出一份奏折:“陛下,自盐徒袭淮安知府衙门、漕运公署案查办以来,淮安知府任光祖三次上书弹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副使王琛,现已查办清楚。” “王琛确系欺压灶户,多索盐引,又私走盐引与商人,所得达六千余两,暴虐贪婪之行径,致使灶户困顿不堪,无以为生,这才不得已走上绝路,成了盐徒。” 朱元璋接过文书看了看,愤怒地将文书拍在桌案之上,厉声呵斥:“朕三番五次告诫,还有官员不听!杀,凌迟!籍没其家!” “臣领旨。” 胡惟庸看着杀气凛然的朱元璋,心头有些畏惧,继续说:“然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极是重要,供有天下近半盐引,副使之位不宜久缺,还请陛下早日定下人选。” 朱元璋清楚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官员的重要性,询问:“吏部可有举荐之人?” 胡惟庸回道:“陛下,此事吏部也是刚刚知晓。”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,意味深长地说:“既然吏部刚知晓,那就等吏部拿出举荐结果之后再议吧。胡卿不着急这一时吧?” 胡惟庸悚然:“臣不急,只是心忧盐政。” 朱元璋抬了抬手,笑了一声:“少几个人——垮不了。中书省只有胡相,不也是好好的,下去吧。” 胡惟庸感觉背后有些发凉。 什么叫少几个人垮不了,还说中书省只是我一个人? 这是说我胡惟庸独裁吗? 看来,是时候举荐几个人充入中书省了。 在胡惟庸离开之后,朱元璋拿起顾正臣的文书,递给朱标:“想来是关于俘虏安置一事,念来给朕听听,若他有一句抱怨、求援之词,呵呵,此人断不可长用……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F2小说网【f2xs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:寒门辅臣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